栏目列表
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17-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燕

 

 

 

 

 

常州市武进区教科研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基于和美教育理念 深化学校文化内涵的研究

申请人          江明忠、张燕         

所在单位       武进区芙蓉小学        

申请日期       20161212     

审批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研究人员

课题主持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江明忠

48

中小学

高级

体育

武进区

芙蓉小学

校长

张燕

35

中小学

一级

英语

武进区

芙蓉小学

教科室

主任

课题组其他主要成员

姓名

职称

职务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刘亚华

中小学高级

副校长

语文

全面指导课题研究

负责制度文化和教师文化建设研究

胡波

中小学一级

副校长

语文

负责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研究

陆榕

中小学一级

教导

主任

语文

负责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研究

刘云洁

中小学高级

大队

辅导员

语文

负责环境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研究

单银娥

中小学一级

语文教研组长

语文

负责语文学科组的课题研究

梁晓英

中小学一级

数学教研组长

数学

负责数学学科组的课题研究

缪小燕

中小学一级

英语教研组长

英语

负责英语学科组的课题研究

赵梓均

中小学一级

教师

美术

负责艺体学科组的课题研究











注:课题主持人至多2人,其他主要成员至多10人。

 

 

二、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杜威说:“文化就是不断扩大一个人对事物意义理解的范围、增加理解的正确性的能力。”

文化是人们在不断地行走和阅读过程中,对所处的社会和所从事的职业加深理解的过程。换句话说,所谓的文化,应该是我们在长期的行走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它体现在学校群体的信念、语言、行为上,外化于环境,内化于制度,是一种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潜在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对学校发展影响巨大。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由上而下,也不是由下而上的改革,而是学校的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在思想的碰撞中,慢慢地达成某种共识,朝着一个方向行走的方式。

学校文化是学校里的成员关于教育的哲学思想,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所体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话语方式,核心是价值取向。因此,学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总是在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学校的人,学校文化最终沉淀的是人格,它体现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课程还是环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领导还是管理,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化相随,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是文化的发展,学校发展和学校文化水乳交融。对于学校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就会对学校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实质上就是凝练学校的价值取向,找准学校发展的定位,实现学校发展的战略引领,保障学校管理的顺利运行,使学校走向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我校借助2010年创常州市优质学校契机,提出“和美”理念。“和美”理念的提炼源于我校的校名。“芙蓉”是“荷花”的别名,“荷花”有“和合”之意,而且,荷花之美不容置疑,“荷美”,“和美”也,因此,“和美”是“芙蓉小学”校名的另一种诠释。以“和美”为我校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她自然之美——高洁脱俗,亭亭玉立;更赋予了她人性之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美”教育,是在芙蓉这片土壤中生长出的具有“根”和“魂”的特色文化。

随着学校迎来百年校庆,随着学校管理层的变化,随着新校舍的建造竣工验收,为深化“和美”理念的内涵,提升教育教学品质,扩大学校发展格局,形成学校文化品牌,我们提出了“基于和美教育理念深化学校文化内涵的研究”这一教育科研课题。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和美”,其本意是“和睦美满”,“和”有“和睦、和谐”之意。“和美”,以和为贵,以真为美。教育的本质就是返朴归真。“和美”教育就是要遵循系统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辨证的观点,研究教育过程诸多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学生发展过程中各素质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教育因素与素质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和美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与和谐教育(追求教育之和谐与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美育(以美育美)有较密切的关系。

文化,是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文化。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追求和享有一定的价值成果,并通过实现这些价值来更新和发展自己。

学校文化,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 第一,广义定义类。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完善学校的管理方式与制度文化。

2、通过研究,使学校环境文化形成主题式、品牌化格局。

3、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主动发展能力。

4、通过研究,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四)研究内容

钟启泉先生将学校文化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度(组织)文化。这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它们集中体现了社会独语新生代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其二,教师文化。教师一方面体现了作为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和学校秩序的维护者的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的文化。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特有的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或者教师不同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法等。其三,学生文化。这是指学生集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由于学生是处于共同情境中的伙伴共同生活的,所以,共同的行为范式一旦形成,将会强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四,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精神环境要素,包括软硬件设备、空间设计、校规设计、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和传统习俗。

本课题主要以“和美”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学校、各科室、各年级组、各学科课堂为阵地,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1、优化行为规范,完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它们集中体现了社会独语新生代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我们将在学校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与完善,修订并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的制度文本,规范学校管理。

2、充分利用资源,提升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渗透在学校环境中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在学校时空中人们在活动中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既包括学校物质环境文化,也包括学校人际环境文化。

学校于20168月新建教学楼,与和谐楼、和美楼、和善楼共同构成芙小主要建筑。我们将把学校环境当作一个系统加以考虑和建构,对学校环境的结构、功能、风格有一致性的要求,对物质环境整体规划有明确的环境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师生教育教学、安全生活、同伴交流、自主发展的基本需要,考虑学校“和美”教育理念和所处的地方性文化,使学校物质环境具有安全性、教育性、审美化,有利于学校树立起鲜明、完整的和美品牌形象。

人际环境直接构成学校的文化场,教师、学生、家长都是学校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学校文化场的品位,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教师文化建设和专业发展。所以我们将从师生关系、教师关系和家校关系三方面进行研究。

3、统整德育教学,创生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学校成员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包括课程的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包括认识课程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培养人的,课程文化在学校文化诸要素中居核心地位,课程文化的变革将促进教师文化、环境文化和学校办学的变革。

我们将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和美教室为载体,以和美之星评价为纽带,以“和美”为课程文化特征,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4、改进工作方式,丰富教师文化

学校已有“和美读书社”是爱好阅读与分享的教师共同体,将这样的合作方式扩散到工作中,提倡在学科教研中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共进。教师共同体是一种紧密结合型教育组织,其中的教师实行双向聘任,自愿组合。

1)班级教师共同体

这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由一个班级各学科任课教师组成的教育共同体,由他们共同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德育发展和学科学习。

2)学科教师共同体

由学校中的一个或几个骨干教师为核心而组建,以某一个学科为主,可以跨年级,甚至跨学科。核心教师以自身的人格素养、精湛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建组,而不靠行政权力任命。这种共同体的目的在于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5、开展自主活动,创生学生文化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因为其生命本身就应该是自主的。学生成为发展主体的标志就是自觉而主动地开展实践活动,也就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所主张的生命实践。班级、社团将成为学生文化创生的阵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主要是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学校文化建设及和美理念的文献资料,了解和把握发展态势,从而受到启发,提出符合本课题实际的研究思路。

2、行动研究法。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措施,然后按方案实施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保证研究工作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

3、经验总结法。一是总结以往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中的经验为本课题所用,二是不断总结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实验成果,在实践中积极应用,提升和美教育发展内涵。

 

 

 

 

 

 

 

 

 

 

 

 

 

 

 

 

 

 

 

(六)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12月——20172月)

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制度。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73月——20176月)

进行理论研究,为课题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研究落实在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物质环境)建设两方面。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79——20197月)

全面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充分利用资源,提升环境文化(人际环境)

2统整德育教学,创生课程文化

3改进工作方式,丰富教师文化

4开展自主活动,创生学生文化

这一阶段,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总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所具有的特点,收集、积累有关本课题的典型案例、文字与图片资料等。及时做好阶段性资料的积累总结工作,并撰写有关论文和阶段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99——201912月)

收集、整理、完善课题研究资料。形成经验总结论文案例集,和美学校文化专稿。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提炼构建和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做法;探索具有和美理念内涵的学校文化的有效途径、策略、方法;形成和美文化品牌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美教育的能量;总结研究工作,完成研究报告,撰写相关论文,并注意推广研究成果。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完善、修订学校各项制度,形成修订版“和美制度集”

文字、图片形式的“和美校园集”、“和美教师集”、“和美学生集”

“和美”系列校本课程教材集

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随笔集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学校抓住2010年评选常州市优质学校这一机遇,实施了班班通工程,完善了各专用教室的设施设备,初步打造了“和美”教育理念的特色校园文化。2017年学校迎来百年校庆,会在硬件软件上有更大的规划与投入。

2、我校教师科研意识强,科研积极性高,从事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都是学校的行政与骨干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研究水平。

3制定并完善课题的各项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研究制度、奖惩制度等),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课题研究资料和建设课题专题网页。

4、学校在科研经费上将予以保证,做到专款专用、实报实销。

5、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专家指导。

 

三、评审意见

所在单位意见

武进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盖章:

注:2-5页格式可以根据填写内容有所调整。第6页不能变动,单面打印。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