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9-11-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潘忱俪

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结题报告

本课题于201612月设计申报, 20173月被批准为区级课题,并着手建立研究组织、 学习理论文献等研究准备工作。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已基本完成预规划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要求

2017年教育部新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明确指出 “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因此,课标要求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学生的情况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校所在本土实际出发。

(二)基于芙蓉地方本土要求

挖掘本土资源,开展本土文化教育,不仅能继承一个传统的语言文化,感受本土的亲和感,而且能重温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典范和价值。芙蓉小学地处农村这一广阔天地,在本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乡村风情、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本土的淳朴优势,这些本土资源在紧跟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生成新的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开发本土资源,不仅让芙蓉小学的学生认识到本土魅力,还能激发他们创造的潜能,为以后的芙蓉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基于和美学校发展要求

芙蓉小学的和美特色创建的必然选择。“和美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理念。 “和美”,就是以“和”为“美”,以“和”至“美”,也就是通过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舒松、愉悦、适宜的教育氛围与环境,让学生在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中,体验美、创造美,实现“让每个学生和谐发展,成就美好人生”的愿景。芙蓉小学的和美特色教育离不开本土的资源开发。

(四)基于当前芙蓉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堪忧的现状

教学与本土资源开发缺少紧密的联系,两者是“孤立”地存在,不能达到有机的交融。一些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对自己和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不能将丰富的本土资源加工和转化进入实际课程,造成许多课程资源闲置与浪费。教师在本土资源的开发上存在着认识的偏差,误认为开发本土资源就是为学生提供一本介绍本土地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的读物,而对于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本土特产等多样化的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重视。学生在本土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本土资源的开发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和专家成了本土资源开发的主体。

为此,我校选择《依托本题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1.本土资源:本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 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狭义上它包括自然地 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 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在本课题中的本土资源就是指芙蓉小学所在芙蓉地域资源以及芙蓉小学本身的资源。

2.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

(二)理论基础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生活教育的最好载体。

2.教学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生长过程”,学习者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他先前的经验相结合的而且是主动地输入信息并予以解释和构建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技能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唤起学习者求知的欲望和心向,使其自主地把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重组。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看待,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层面上的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和新参考,也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所有儿童全面、主动发展,实现实践教育和创造教育、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认知活动,在其行为表现的背后都存在着起关键作用的内在机制——元认知,元认知的功能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与心理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主体通过自主体验获得经验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结合芙蓉本地、芙蓉小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2.根据学校、学生特点,探索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模式。

3.通过校本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4.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素养和人文精神。

5.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打造芙蓉小学综合品牌。

(二)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确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几方面内容:

1.文献研究如何开展综合实践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

用文献研究法对依托本土资源,如何开展综合实践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数据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与整理。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本土文化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联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确立本研究的研究起点,了解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落实研究如何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分析本土资源的了解情况以及本土可开发的资源情况。

 用调查法和经验交流法,对当前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本土资源的了解情况以及本土可开发的资源情况。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以及当面访谈的方式,知晓教师、学生、本土居民对芙蓉本土资源的了解情况。就依托本土资源的主题,与同区域的同集团兄弟学校交流开发利用本土资源的经验。

3.行动研究制订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并进行经验总结。

基于本土资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制订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并进行经验总结。

在自然、真实的芙蓉农村本土环境中,用行动研究法研究教师按照综合实践活动的流程,如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引导解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激发学生动力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规律。对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措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象和综合实践活动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发现或认识学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4.个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本土化的优势全过程。

用个案研究法结合芙蓉小学的有关案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理论对某个班级、某个年级、某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追踪调查,从而研究其综合实践活动本土化的优势全过程。

5.基于本土资源开发落实的进程,改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的研究。

通过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活动行为,重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

 

四、研究过程

三年多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分如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与准备阶段(2017.3—2017.10)

全体芙蓉小学课题组核心成员进行课题初期准备活动,在明确该课题的价值的前提下,对后续工作进行布置,明确各位成员的任务。

在广泛收集和精心选择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每月定期组织全体成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学习内容主要有: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专著,万伟《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制的《小学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案例研究》、谢广田编著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肖龙海编著的《北仑经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2)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相关论文,有钱新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系列的构建与实施》、《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研究》、孙红霞《浅谈低碳综合实践课堂》3)课题研究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 专著刘良华的《教育研究方法》,《关注生命:从故事中读书的教育意蕴》论文《如何写好综述》等在学习过程中,课题组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本土资源的依托内涵、特点、实施途径与策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并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推进措施,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第二阶段, 理论研究与培训阶段2017.11-2018.10)

课题负责人多次参加常州市和武进区教育局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研讨活动,在每月定期活动时间便将会议精神和研讨到的最新成果转达给课题组成员。每次会议上都会有固定时间学习解读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结合《指导纲要》、前期文献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严格按照课题计划和学校安排对全校的综合实践老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培训活动。

第三阶段, 实践研究整体推进阶段(2018.11-2019.3)

根据课题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探究,定期组织课题交流活动。围绕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确定每学期的课题公开课、主题研讨、读书沙龙、成果展示等。建好课题网站, 积累详细研究资料。 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开展理论研究, 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 总结提炼,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修正原定方案。加强课题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分阶段对研究工作进行小结,调控研究过程。继续加强研究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收集、整理芙蓉小学以及同一教育集团的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和学生的过程记载、体会收获、小课题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 研究深化与总结阶段(2019.4-2019.12

全面总结研究过程,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作好结题鉴定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在实验与研究中,深化了对综合实践活动本土化的认识,落实了本土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明确了“联动分享”的课程开发策略,试行了学校层面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以及年级到班级层面的长短线融合的课程实施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一)深化了综合实践活动本土化的认识,明确了本土资源的基本特点。

1..本土性。芙蓉地处武进、无锡、江阴交界的江南水乡,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如芙蓉的河、芙蓉的螺狮、芙蓉的河上餐饮等等以此为依托,课题组将组织老师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实践系列活动,在此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带有明显的本土性、地域性。

2.人文性。我们周围的人们怎样生活,有哪些风俗习惯,体现哪些文化现象,这些都是我们的本土资源,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如:婚丧嫁娶、过年过节的民风民俗;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生存状况、文化娱乐等。

3.生成性。新生的资源不断涌现,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内容。同时,我们研究中加深了对本土资源的了解,这些都将成为改变未来社会、改变家乡面貌的潜力。将孩子的相关的一些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了一点参考,反过来促进了本土资源的良性发展。

(二)逐步梳理并概括了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流程(如图1),并反复实践操作。

(图1

在学生参与实践,教师参与引导,家长参与支持,学校参与宣传的基础上,课题组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对图1的活动流程进行了反复探索实践。例如《五彩缤纷的蛋宝生活》研究性小课题的探索中。确立主题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早餐中要不要鸡蛋的现实而生活的简单问题中生成研究问题,并进行大胆的猜想预测各种可能性,在学生的小脑瓜里的天马行空是成人难以想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调查访问身边人对蛋的消费和喜爱程度,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各种蛋类的营养,随时记录有关信息,通过“蛋饼”“茶叶蛋” “盐鸭蛋”“皮蛋瘦肉粥”等春夏秋冬四季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制作体验,分析讨论出有关蛋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结论,通过经验交流会、广播分享、手抄报等方式将自己的成就和喜悦分享出去,再次验证当初的问题,并对蛋的制作以及衍生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三)明确了“联动分享”的本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策略。

“联动分享”策略一般在区域领域实施推进,在区域领域内,不管是课程开发资源,还是课程开发主体,都相对比较适中,既丰富又便于协调。芙蓉小学所在的教育集团还有两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开展如火如荼的横山桥中心小学和新安小学。若学校间没有交集,那么在开发本土资源的时候就会出现“重走别人走过的路”,“一起走相同的路”,“某些方面无人问津”的现象,既浪费资源,又人为地给广大师生造成了引导偏差。因此,本课题组成员在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采用“联动共享”策略,在共同组织的统一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合作,全方位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施方式,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流共享,整合反思。这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上了一贴“黏合剂”,学习他校先进经验,优化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本土资源,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主动性。

(四)试行了“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的学校层面适应本土资源开发的课程实施策略。

“开发‘主题领域’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关键。”主题建构是对主题领域的直接演绎。主题领域和具体实践主题的建构是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的第一步,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物质内容,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和实施效果。因此,本课题将主题领域开发和主题建构的“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策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首要策略。

“大主题规划”是指学校层面根据本土的社会热点、教育难点、学校工作重点、学校特色亮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召集相关课程主体,从校长到中层,从各部门负责人到年级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商讨、规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领域。“大主题”实质上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土“主题领域”。这是本土课程实施方案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

“小主题生成”是指主题领域确定后,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规划的大主题年级化、班级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动态生成贴近学生经验、具有群体个性、各种各样的具体研究主题,进行具主题的建构。“小主题”实质上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周边可利用资源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大主题”相契合的活动视角。这是落实本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之一。

(五)落实了年级到班级层面的长短线结合的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完全采用长线活动,则每周固定的集中活动间难以安排,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主题,迟迟不能完结,师生也会感到疲惫;如果完全采用短线活动,则学生的活动无法延伸。从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计划每学期应以一个长线活动为主,同时穿插几个短线活动。长短线结合策略的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对学生来讲,长短线结合,能缓解其精神压力,防止精神懈怠、兴趣丧失敷衍了事。对教师来说,长短线结合,在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不会因为急于完结某项活动开始新的活动,而使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草草结束,反而会由于短暂间歇,有足够的时间反思之前的活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实现课程实施的最优化。对学校来说,一学期一个长线活动搭配几个短线活动,等于编制了某年级段一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教学组织上目标明确且相对集中,更有利于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料,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实践操作时,课题组成员遵守落实三个原则:

第一,弹性课时管理。根据长短线活动需要,新课程体系规定的平均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可以灵活安排,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课时安排可以“集零为整”,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使用,或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以保证大主题、长线活动,增强学生活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也可以“化整为零”,根据需要,将每周3课时分散专门使用,或者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结合使用,或者利用假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小主题、短线活动,在时间上采用“分散”活动方式,增强学生活动的自由度。

第二,活动相关度处理。在活动设计及其实践过程中,活动主控者主要是教师,要根据活动参与师生的状态和活动的主题性质及其扩展性,适时调整长短线活动的相关度,即在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实际需要、校内外可利用资源和学生的状态,适时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实现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的适切结合与相互转化。到底是开展长线活动还是短线活动,是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的。一般来说,涉及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分散、活动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以“长线活动”为宜;活动范围容易控制、内容比较集中,时间跨度小的,以“短线活动”为宜。

第三,内外兼修。设计活动时,出于安全、可控等因素的考虑,大都倾向于“内”控,尽量减少涉“外”。这种思想严重违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神长短线活动设计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不断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串念串出品味”这个活动就很好地协调了课堂内外的活动空间关系。该活动不关注内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制作技能的操练,而且注重向外的延伸,与芙蓉周边的美食文化挂钩,在活动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老师就如何制订采访计划、如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对活动进行总结反馈等给予引导,放手让学生去练习、尝试、体验,既展现了学校的特色,让社会了解、关心、支持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促成了前延后续、可选择性的民主平等而多元化的三级评价技巧。

在学生接受活动任务初期,对所要评价的项目指标、要求及预期的达成度等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对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十分明确。在活动过后,学生个体、同伴、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的人员多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有学校、教师层面的定性内容,还会有根据本土色彩的学生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达成度评价。在评价程序中力求开放民主,让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之一,减少学生对评价的敌意和恐惧性。

 

六、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成效分析

(一)学生层面

综合实践活动重在让学生动起来,依托本土重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探索、研究。所以本课题研究的三年,我们有固定的系列活动——春季“清明远足”、“学雷锋系列活动”,夏季“绿色环保,我爱我家”,秋季“爱心捐赠”、冬季“寻访周茂林纪念馆”、“寻访岳家祠堂”将芙蓉周边可以依托的本土资源充分的挖掘利用。

1.通过充分挖掘芙蓉本土及周边的丰富综合资源,探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了,摆拖了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以及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2.课题在研究中,将资源从课堂延伸到学校,从学校拓展到孩子熟知的生活本土环境,使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不仅能读到课堂中的“有字书”,还能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融入社会,津津有味地品读这本“无字大书”。

3.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开发本土资源只是载体,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课题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整合周边丰富的资源,在校领导的明确指引下,共同教研研讨,群策群力总结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流程,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小课题的很好的抓手。

(二)家长层面

其实大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存有怀疑态度,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学无术的东西,对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十分不配合,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家长也成为了本土资源开发的对象之一,此时的家长不仅仅是家长,还是同伴,更是老师。家长们乐于孩子们对家长自身的膜拜与咨询,更看到了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也和孩子一起分享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快乐,于是家长由不理解、不支持转变成了理解、支持甚至参与我们的活动,家长这一强大的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好体现。

(三)教师层面

教师从根本上转化了教学观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慢慢从原有的教学理念中摆脱出来,更深层次地理解并落实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不是教师的教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索。学生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主角。三尺讲台虽然是传播知识的舞台,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阵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更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开发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迫在眉睫,结合学校生源实际,整合周边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等有利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成了我们全体教师共同的心声。通过独具我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了老师们的心中,走进了老师们的教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85月芙蓉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被评为武进区第六届中小学优秀教研组。

赵惠琴老师的综合实践论文《生活即实践,生活即学习》发表于省级刊物《文理导航》2018.02期上。潘忱俪老师的综合实践论文《泉眼无声惜细流,依托本土做美食——浅谈依托本土美食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跟随式指导有效性》获2018年度常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依托本土资源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有效性微探》获2017年度武进区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石浏老师的《手上功夫,动起来》和赵惠琴老师《以“学”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指导》获2018年度常州市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三等奖。岳晓春老师抓住年的契机,带着孩子们一起研究年味,《舌尖上的年味,芙小和美娃娃亲年味》获武进区少先队五彩杯一等奖。赵惠琴老师从孩子实际出发,进行《小手机,大调查》,让孩子们在研究中明确了调查的方法,获武进区少先活动“五彩杯”二等奖。石浏老师的《关于横山桥中心小学上学交通拥堵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更是从本土实际出发,为本土交通问题献计献策,获得2017年度武进区少先队“五彩杯”小课题一等奖。潘忱俪老师从本土美食文化出发,从串串的历史,本土调查串串的各类知识各种角度研究串串在本土的市场与制作,《串念串出品味》串出了2017年度武进区少先队“五彩杯”小课题一等奖。潘忱俪和石浏老师抓住本土四季典型美食研究了《五彩缤纷的蛋宝生活》荣获2018年度的武进区少先队“五彩杯”特等奖。

(四)学校层面

学校贯彻“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依托学校周边资源将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了“小学校办大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石走出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对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理念,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比如学生的美味小课题《串念串出品位》不再只停留在年级的小课题研究层面了,它延伸到学校食育角度,通过重新组合整理,更深层地阐述本土美食的别样价值,已获得获常州市食育工程项目三等奖。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使综合实践活动贯穿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综合可以让芙小的和美传的更和谐。

 

七、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本课题着眼于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选题过大,研究范围太广,因此研究不够深入、扎实。

(二)课题组成员包括主持人在内,在研究过程中身兼数职,精力有限,在研究深度上仍需努力。

(三)在教学质量监控、检测压力之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仍有限制。从根源上改变教师“分数唯上”的观念,一时之间难以转变,需循序渐进地探索改变。下一步,可以从改革评价机制上做深入研究和探讨。

2019.11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