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理论学习2018.11
和美:一种教育的理解与追求
发布时间:2018-11-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见宇

                和美:一种教育的理解与追求

    杨孝如:这种朴素的想法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愿景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学校的教育追求是不是太简单太表层化了吧? 

  吴洪玉:坦率地说,开始提出“和美”时想得比较简单,并没有把它当作学校教育追求的意思。但是,2007年学校对校园文化系统进行整理时,就学校的“三风一训”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想不到大家对“和美”认同度很高。之后了解才知道,大家都觉得这个词很美,很亲切,不是生硬的约束和冰冷的训诫,不会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拉到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全校师生的讨论,我们就把“和美”作为校训定了下来。  

  2009年,京剧进入我们京口实小整整二十个年头,学校在筹备二十年庆典活动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京剧那种“行于美、用于情、达于礼、至于和”――这是朱永新教授对我们学校京剧校本课程的评价――的精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了学校的各个方面。比如:校园环境布置已经在有意无意间渲染着艺术的氛围,管理的理念、行动方式也渗透着人性色彩、智慧艺术。所以当时我们就想,“和美”不仅是校训,更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主张,引领大家共同前行。之后,我们经过多方论证,又对“和美”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京口实小特色的教育理解追求――“和美”教育。  

  杨孝如:您刚才说到,后来你们对“和美”的意义又进行了挖掘。据我所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和”与“美”都是非常古老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和诠释也有很多。在深入解读“和美”时,这些理解和诠释对你们有影响吗?  

  吴洪玉:当然。我们查资料了解了一下,原来“和”的本义是用手调节乐器,让音律和谐起来。“和谐”是“和”最初的意思,也构成了它最基本的内涵。后来,这个“和”字的意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譬如:《尚书?尧典》讲“协和万邦”,《左传》讲“以德和民”,这里的“和”是一种政治哲学;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是一种人格境界;《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和”是指中庸状态;《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的“和”是指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又是指宇宙的运行规律……中国古人谈“和”的实在太多了,儒家、道家、释家对“和”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



【学习体会】

  张  燕:我们学校的“和美”理念的提出也与京口实小相似。“和”与“荷”同音,取“和悦”、“和善”、“和美”、“和谐”,总汇为“和美”。“和美”是一种和谐大美,学生美、教师美、学校美,才是一种大美。

  刘云洁:“和的教育”就是指“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不是没有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和稀泥,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学校理念层面的教育哲学、教育追求要取得广泛认同,这是“和”;至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教育教学,则要尊重学校、师生的差异性,让学校有特色地发展,让师生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去参与学校生活,这是“不同”。当然,“和而不同”还表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和而不同”。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有快有慢、有长有短,师生理性处理了自身的“慢”、“次”、“短”和“快”、“主”、“长”,才能过健康完整的教育生活。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不同”。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尊重多元、张扬个性、兼容并蓄、共享共生。第三,学校与社会的“和而不同”。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任何脱离社会需求的教育一定没有生命力;同时教育又有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能,所以不能迁就社会发展,而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有时甚至是对立面。

  陈晓珊:“和美”对于教师而言,要言教,更要身教。只有让学生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会耳濡目染地去行动。

  戴丽琼:我认为“和”与“美”不能分开来看。别林斯基说“美是和谐的统一”, 费孝通先生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要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人之美”,就能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局面。

  赵惠琴:我想我们的“和美”是一种存大同之美。每个学生个体是不同的,我们在成就学生“美”的同时,也就创造了学校的不同方面的美,这才是美美与共。

莫金霞:在成就学生美的同时,我想我们不应该扔掉学校的传统,学校的根。“和和美美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秉承这一优良作风,发扬“求真、务实、和谐、共进”的校风,在前进中坚持传统,在时代中发扬传统。

周见宇:学校文化是整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内涵以及未来的发展。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在对学校文化精心梳理的基础上,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成员知道自己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它所处的社区背景。

潘忱俪:“和美”的教育,不能追求眼前公里,要放眼未来。这才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尊重。我们要追求物质美、环境美、精神美。要让学生在自然美、物质美中放松身心,享受生活,也要让学生学会去欣赏和享受这些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