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册第11课《门 窗 墙》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5日   点击:   来源:教参   录入者:赵梓钧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观察不同风格的门的图片资料,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门的不同风格,理解门的实用性与装饰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运用不同的绘画媒材,大胆表现自己喜爱的门,在表现中能突出门的功能与整体建筑的和谐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各种风格的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筑的正确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不同风格的门的美感,大胆想象,以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喜爱的门。

教学难点:学生在绘画时,如何个性构思与构图处理,并将门的功能性突出。

一、动画欣赏 激趣导入

(初步感受门中的万千世界)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轻松一下,(播放《怪兽电力公司》的片头)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门中有着奇妙的万千世界,老师这儿也有一扇门,从这扇门的外观,猜猜门里会出现什么?(教师出示一扇绘满了汉字的门,里面有一个象形文字“门”)

师:谁能帮老师把它打开?念个咒语?(芝麻开门)

师:是一个象形文字!猜猜这是什么字?(门)

师:为什么会有门呢?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个门是几扇?是不是只有两扇的门?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门?(生答)

师: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对门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早上要出家门、进校门,考大学的时候要“鲤鱼跃龙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门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运用视频欣赏、实物互动等发挥了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迪。通过象形文字“门”的运用,巧妙地将民族文化融入学生的认知中,为接下来的“传统之中国门”的欣赏奠下基调。

二、欣赏探究 了解认知

1. 了解传统之中国的门

师:门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呢,关于门的秘密就在这扇门里面(教具),让我们打开这扇传统之门,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请思考这些门的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2. 了解传统之外国的门

师: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而不同风格的建筑就会有不一样的门!让我们一起欣赏国外经典建筑中的门。 

师:印度古代神庙门,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神秘的、压抑的……)

师:有一种图腾崇拜的感觉,是吗?所以说,门的设计一定要为整个建筑服务,突出它的功能性与美感,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点击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让学生真切地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欣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审美文化的差异,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审美意识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 现代建筑的门

师:埃及公园大门,它的整体造型像什么?(小丑的脸,窗户像是它的眼睛,门好像是它的嘴巴)

师:看到小丑,你会联想到什么?(马戏表演,让我们感到快乐)

师:说得非常好,你们喜欢公园吗?公园是一个让同学们高兴的地方,它的门设计成小丑裂开笑的嘴巴,是不是在向我们传递快乐?

师:设计师的构思真是巧妙,再来看看它的色彩?(鲜艳,颜色很多……)

师:那它给你的感觉是热闹还是安静?(热闹)

师:好的,根据我们的探讨,你觉得设计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构思新颖、造型与色彩设计巧妙、实用性与装饰性突出)

设计意图:通过针对典型图例进行深入分析,感受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知美术作品,提高理解与评述能力,发展其艺术感知能力和创新表现能力。

三、学生练习 解决难点

通过分析典型图片,师生共同找寻设计“门”的方法

1. 构思——首先确定门的功能,然后决定你的造型。

2. 构图——开阔的可选择横构图,高耸的可选择竖构图。

3. 色彩——突出门的功能(暖色调或冷色调、色彩的纯度)。

四、学生作业 巡回辅导

教师出示:图书馆、购物广场、儿童乐园、汽车城、菜场、自己的卧室,或自由选择、想象一个建筑,为它设计一个门。

要求:1. 构思新颖,突出门的功能性。

          2. 创造性使用各种绘画媒材。

五、展示作品 自我评价

    生自评,生互评,师生从构图、装饰手法等方面去评价作业。

六、总结激励 拓展延伸

师(打开“梦想之门”):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门,关键是能否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去打开这些门,寻找人生幸福的宝藏。

好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尝试用陶泥、剪贴或立体制作等形式表现设计的门、窗、墙。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