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什么呢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有别于“撕纸贴画”,运用纸片的形状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的平面造型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以偶然撕出的纸块形状进行想象,掌握撕纸、联想、想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先撕纸,后想象。
教学难点:根据撕出纸块的形状特点,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巧妙的想象、添画。
一、撕纸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出示剪好的纸和撕的纸。
学生活动: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剪纸的特征、撕纸的特征。撕纸更有趣、更随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撕纸的方法。
学生活动:随意撕出形状,并注意撕的方向、撕的快慢等撕纸方法的运用,撕纸的过程中要适当提示学生撕的块数,不宜撕得太碎,否则不利于后面画面的组织和联想。撕纸过程不应该有想的环节,防止出现想好再撕的现象就违背了本课的主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撕纸的特点以及撕纸的方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教师巧妙的提示以学生的撕为主,没有想的过程,为后面环节的联想做准备。
二、想象添画(18分钟)
1. 单张纸的想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选择撕纸进行联想。
学生活动:方案一:选择自己其中的一张撕纸,个别联想或集体补充。
方案二:撕出的纸片选择可以同学互相交换,讨论交流进行想象。
教师提示:将单张撕纸变换角度还可以怎么想?
总结联想的方法:撕纸的形状即可想成整个事物的外形,也可以想象成事物的某一部分。
2. 粘贴添画的方法。
教师活动:有了想法,可要付诸于行动,怎样把这些撕纸变成你所想的事物呢?
可以通过欣赏学生的作品,总结想象添画的方法。
学生活动:欣赏观察总结出想象添画的方法,可以在纸的四周添画,也可以在纸的内部进行细节添画。
教师活动:边示范边与学生互动。
学生活动:想象并探究添画的方法以及粘贴的方法。
师生互动:教师可提示粘贴时不要将纸的四周贴死了,这样作品会显得更生动,更有立体感。添画的工具选择,教师也可进行技巧性的示范,特别强调以撕纸的形状为主体进行添画。
3. 尝试制作。
学生活动:选择一张撕纸进行尝试创作。
教师活动:教师适时指导、提醒联想添画和粘贴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想象添画的一个初步尝试阶段,学生在这一环节通过对一张撕纸的自主想象,掌握想象的方法,再通过欣赏和教师的互动逐步了解整个想象添画的过程,并且能了解不同工具添画的效果。
4. 几张撕纸的想象。
教师活动:撕出的纸可不能浪费哦,怎样充分利用它们呢?拿出你的纸块看一看,摆一摆,你能想到哪些有趣的画面呢?
学生活动: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
开动脑筋,大胆联想,摆的位置、添的内容、组合的方法等等都可进行讲解。
可以再次通过其他学生作品欣赏,给学生以思维的拓展。
挑战台:如果把所有撕纸全部利用起来,添画联想并贴成作品,你就更了不起了!同一主题的联想,多种形象,创新想象,添画方法的多样。
设计意图:本环节只让学生进行摆和说,不进行实际的添画,是上下两个环节的衔接。
三、联想创作(15分钟)
尝试创作:作业的要求可以是其中一张撕纸的联想创作,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是所有撕纸的利用和创作。
创作要求:不要将撕纸贴得太紧,添画的工具可以是油画棒或者是水彩笔、水粉色等等。
教师活动:在学生作业指导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是否是根据撕纸的外形进行联想创作的,如有一边添画再通过想法改动撕纸形状的,一定要予以引导,提示要通过添画来表现想法。还有可能出现学生光靠纸块之间组合拼贴,没考虑添画想象的,这则违背了本课的主旨,变成了撕纸贴画的练习,教师对于这些情况都应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是以一个由易到难的学习活动过程,学生的多次联想创作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尝试创新。
四、交流评价(4分钟)
评价建议:交流评价作品的创意之处,添画的有趣之处,巧妙之处。留心观察事物,敢于创新联想,我们的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