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学科教研>>科学组>>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9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恩凯

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

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

5.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交流。

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5.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

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提示:

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6.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7.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神州五号宇宙飞船

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

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

5.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

6.学生猜想

7.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

四、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月食

环球一周

看远处的航船

从太空看地球

……

圆球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