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数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 12.12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高丽芬 |
参加 人员 | 高丽芬、杨春娟、濮红磊、陈丽娟、林春香、陈艳 | ||||
活 动 记 录 | 1陈丽娟公开课《认识轴对称图形》听课 2评课 陈丽娟: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充分利用操作促进学生思维。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每位老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能看到每位老师都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图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折一折的活动中认识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给学生提供大量工具,让学生去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知。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林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四节课都是以创设情境引入,又以欣赏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结尾。 高丽芬:联系生活,感知对称美。 1课伊始,陈老师从“美丽”这一主题入手,引出有许多的物体,如:蝴蝶、天坛……,然后请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找出三种物体的另一半,以初步感知“对称”。然而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陌生的,于是陈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对称”这一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紧紧抓住例题中的图片,从视觉上进行冲击,感受这些轴对称图形的美丽,接着将这些对称物体抽象成图形,让学生通过仔细看一看、动手折一折,互相说一说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并通过演示把一个有柄的杯子对折来突破“完全重合”这一难点,明确“完全重合”不仅要求整个图形的形状完全重合,而且要求图形内的图案、颜色等也完全重合。 课末,陈老师设计配乐出示故宫、印度泰姬陵、伦敦塔桥、黄鹤楼等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古今中外建筑图片,让学生欣赏,这一系列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判断、欣赏,能让学生在感受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的同时,拓宽对轴对称价值的认识。 2、动手操作,感知对称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如果单凭眼力判断一个静止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有点抽象的韵味,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建立,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实践出真知,主要体现在:(1)让学生折一折天安门、奖杯、飞机图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2)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方式学习“试一试”,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3)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有异议时,通过折一折,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得到顿悟。(4)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