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方案)
武进区芙蓉小学 潘忱俪
一、研究背景:
1、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农村小学从真正意义上实施新课程,必然要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课程两点入手,也是难点。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需要依托本土资源。它是由国家规定课程性质和课时,由地方管理、学校实施。它充分体现了课程管理体制中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各自侧重。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由于国家没有编教材,也没有发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能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利用当地的社区资源进行自主开发,这是落实其课程功能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既要兼顾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因地制宜,更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只能借鉴各种教材的组织方式、策略,开发出体现地域特色、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才能真正实现该课程的价值。
3、挖掘本土资源,开展本土文化教育,不仅能继承一个传统的语言文化,感受本土的亲和感,而且能重温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典范和价值。芙蓉小学地处农村这一广阔天地,在本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乡村风情、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本土的淳朴优势,是城市小学所不能比拟的。这些本土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而且,这些本土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紧跟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生成新的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4、芙蓉小学的和美特色创建的必然选择。“和美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理念。 “和美”,就是以“和”为“美”,以“和”至“美”,也就是通过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舒松、愉悦、适宜的教育氛围与环境,让学生在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中,体验美、创造美,实现“让每个学生和谐发展,成就美好人生”的愿景。芙蓉小学的和美特色教育离不开本土的资源开发。
5、当前芙蓉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堪忧:
①教师在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农村学校的教师对现代课程资源理解不全面,一些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对自己和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不能将丰富的本土资源加工和转化进入实际课程,造成许多课程资源闲置与浪费。教师在本土资源的开发上存在着认识的偏差,误认为开发本土资源就是为学生提供一本介绍本土地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的读物,而对于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本土特产等多样化的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重视。即使有教师重视了,也是比较重视资源的知识性,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②学生在本土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本土资源的开发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和专家成了本土资源开发的主体。
③教学与本土资源开发缺少紧密的联系,两者是“孤立”地存在,不能达到有机的交融。
二、课题的界定:
1、芙蓉本土资源:是指芙蓉小学所在芙蓉地区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原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2、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结合芙蓉本地、芙蓉小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2、根据学校、学生特点,探索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模式。
3、通过校本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4、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人文精神。
5、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打造芙蓉小学综合品牌。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联系芙蓉本土特色、芙蓉小学办学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研究如何确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框架,如何寻求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如何系统地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模式。
(一)总结芙小经验,归纳原则方法
在准备阶段,以讲座或沙龙交流的方式,先结合芙小少先队的五彩杯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总结历年来学生进行的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分析归纳出符合芙蓉小学这样的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和方法。
(二)立足特色资源,探索活动方向
调查本地区本土课程资源,形成调查报告。
分别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美食资源、经济资源以及人文资源四方面入手,活动由三、四、五、六的中高四个年级以年级组的共同长线活动的形式承担研究。
1、利用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自然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不断风化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用以探究的对象。较之与城市,农村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芙蓉地处武进、无锡、江阴交界的江南水乡,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如芙蓉的河、芙蓉的螺狮、芙蓉的河上餐饮等等。以此为依托,课题组将组织老师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实践系列活动,借以培养学生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知识和发现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积极做事,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但又缺乏耐心。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没有接触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在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中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研究,适合研究经常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容易得到结论的自然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是研究芙蓉地区的自然资源,夸夸美丽的新芙蓉,做一做芙蓉的小导游。
分成三个活动进行:(一)我眼中的家乡。收集家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并对比。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去思考家乡的变化,从而归纳出要研究的问题。组建研究小组,运用参观方法来了解芙蓉的情况,感受芙蓉本土的魅力。在充分参观的基础上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记录参观所得,并制定芙蓉的旅游路线。(二)家乡变化我调查。运用调查的方法来了解芙蓉的情况,学习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等不同的形式开展芙蓉变化的小调查活动,从而了解芙蓉发生的巨大可喜变化,感受芙蓉本土的魅力。可以向他人介绍芙蓉的地方特色,学写简单的表格式调查报告。(三)我为家乡献计策。针对家乡的发展的趋势和不足。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完成家乡发展计策卡。
2、巧借本土变化新鲜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
改革开放活跃了农村经济,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村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只要我们及时把握分析和处理这些新事物、新现象,就会从中捕捉到有现代个性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往往与农村人民群众生活、国家发展命运息息相关,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时机。
例如,2006年芙蓉鲜螺荣登武进十大农家招牌菜榜首,曾风靡一时,但现在有些落寞。芙蓉的船上餐饮,也曾风靡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14年时,这些船餐饮企业纷纷叫停,而原来的船餐饮又变成了有本地特色的私房菜等等。究其根源,皆因环境污染,这些都是结合本地的环保综合实践素材。通过家乡餐饮的变迁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不力,了解政府对家乡污染的治理。这项活动安排在四年级。调查家乡污染的情况,做好数据统计,从螺蛳落寞和船餐饮的变迁两方面入手,尝一尝味道,查一查变迁,问一问原因,整一整方法,从生活细微处入手,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争做“绿色使者”
再例如,常州地区70%的电动车均出自武进,本地企业家们将这一产业办得红红火火。现如今汽车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与时俱进的民营企业家们抓住了历史的转折点,投资研发儿童扭扭车。这些也都是本地典型的综合实践素材。这类经济研究类的活动由五年级开展。在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更能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研究现象。运用参观、访问、调查等方法来了解家乡的经济。
现如今芙蓉走绿色路线,所以出现生态园的新兴产业。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从我善调查,我爱走访,我会整理三个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校门采访,找地方试吃,品一品,学一学,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将着手从现有资源入手,每学年至少开展一个长线研究,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主人翁意识等。
研究创新点:
1、建立芙蓉本土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2、挖掘芙蓉文化、经济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打造独具特色的芙蓉小学综合品牌。
五、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数据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与整理。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本土文化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联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确立本研究的研究起点,了解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同时归纳出研究如何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知晓教师、学生、本土居民对芙蓉本土资源的了解情况。
经验总结法:对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措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象和综合实践活动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发现或认识学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真实的芙蓉农村本土环境中,教师按照综合实践活动的流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规律。
个案研究法:指对某个班级、某个年级、某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追踪调查,从而研究其综合实践活动本土化的优势全过程。
六、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16.12—2017.2):准备阶段。
(1)总结芙蓉小学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体验教育的经验,分析归纳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指导方法等。
(2)调查本地区本土课程资源,形成调查报告。
(3)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准备研究资料,对教师进行培训。
(4)通过专家参与、论证,确立芙蓉小学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方向、操作策略。申报立项。
(5)研究芙蓉小学为典型的农村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流程,设计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2017.3-2019.6):实践阶段。
(1)制定《芙蓉小学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
(2)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三至六年级则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给予协助和指导。
(3)加强课题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分阶段对研究工作进行小结,调控研究过程。继续加强研究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4)收集、整理芙蓉小学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和学生的过程记载、体会收获、小课题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9.9—2019.12):深化研究和总结阶段。
(1)全面实践《依托芙蓉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构想,进一步深化研究。
(2)总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研究成果。
(3)汇集课题资料,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准备好结题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分析基于本土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创编凸显本校特色的综合教材。
在农村小学开展这样的活动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在开展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因地制宜,更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开发出体现地域特色、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本土课程资源。
2、总结本土课程资源的基本特点,写好本土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调查报告。
(1)本土性。芙蓉地处武进、无锡、江阴交界的江南水乡,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如芙蓉的河、芙蓉的螺狮、芙蓉的河上餐饮等等以此为依托,课题组将组织老师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实践系列活动,在此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带有明显的本土性、地域性。
(2)人文性。我们周围的人们怎样生活,有哪些风俗习惯,体现哪些文化现象,这些都是我们的本土资源,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如:婚丧嫁娶、过年过节的民风民俗;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生存状况、文化娱乐等。
(3)生成性。新生的资源不断涌现,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内容。同时,我们研究中加深了对本土资源的了解,这些都将成为改变未来社会、改变家乡面貌的潜力。将孩子的相关的一些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了一点参考,反过来促进了本土资源的良性发展。如,芙蓉的船上餐饮变迁的研究就是一个良好的起点。
3、总结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流程。
4、促进师生发展,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品牌。
八、课题组织:
组 长:
潘忱俪 负责课题方案设计和完善,负责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主要成员:
莫金霞、赵惠琴、陈晓珊、刘云洁、周见宇、陈丹君、岳晓春、朱华凤、徐君、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