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17-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 燕

 

 

 

 

 

常州市武进区教科研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                    

       马桂玉、杨洁___________                 

所在单位       武进区芙蓉小学_________                

申请日期        2016.12.12_____________              

审批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研究人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马桂玉

34

中小学一级

数学

武进区芙蓉小学

教师

杨洁

28

中小学二级

数学

武进区芙蓉小学

备课组长

姓名

职称

职务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陈艳

中小学一级

备课组长

 

数学

负责中年级的研究与实验,材料整理工作。

 

  黄平东

 


教师

数学

参与课题与实验

  

   梁晓英

中小学一级

教研组长

数学

负责高年级的研究与实验,材料整理工作。

 

  陈祥娣

中小学一级

教师

数学

参与课题与实验

 

   高丽芬

中小学一级

教师

数学

参与课题与实验

  

    周琳


教师

数学

负责低年级的研究与实验,材料整理工作。

   赵淑君


教师

数学

参与课题与实验

 

   任亚娟

中小学一级

备课组长

数学

参与课题与实验






  注:课题主持人至多2人,其他主要成员至多10人。

 

 

二、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一)原因

    1、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数学学习可以达到的水平,学习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的过程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拥有计算能力还是小学生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因此,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2、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把运算能力上升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根据2011版课标的要求,计算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牵引学生自身的计算素养,通过学生经历具体的、丰富的计算学习实践,促使其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计算能力。

    3、学生计算现状的思考 

    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我们的课堂比以前更加活跃,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表现为计算兴趣不高、计算准确率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现状?解决的办法又在哪里?基于对学生计算现状的思考,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小学数学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意义与价值

    1.理论意义

    计算能力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紧密相连,研究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计算能力的内涵、价值和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丰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面的相关理论,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计算能力提供现实的材料。

    2.实践价值

  (1)通过研究发现小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错误原因,找到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对策。

  (2)通过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使小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3)探索有关小学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有效的进行计算教学。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计算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运算能力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进行运算的能力”。

杨豫晖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中指出“从运算内容来看,运算能力包括数的运算能力和符号运算能力,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针对前者的培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计数能力的形成、运算法则和公式的掌握、应用问题的解答三个方面。从运算过程来看,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笔者认为,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主要包括口算能力、笔算能力和估算能力三个方面,它是指对需要计算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计算形式和方法实施计算,并有效地完成计算任务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2、教学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中,“策略”一词指的“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教育学中教学策略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3、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它是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各个领域都有巨大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收益的事情。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过程。在数与计算中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要阐明它的产生和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动态

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8年2月15日颁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其中,小学于2011年4月1日开始实施, 方案对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策略进行了阐述:提出“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读、写、算能力”。如对整数运算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小学1年级,引入简单的2位数加法;2年级进行2位数加法的真正指导;4年级加以巩固和应用。

英国的数学课程改革与著名的Cockcroft报告紧密联系,Cockcroft报告由柯克克罗夫特(W.H.Cockcroft)博士为首的英国国家教学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数学算数(Mathematics Counts)》的报告,这是英国数学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报告指出:“数学的技巧,诸如两位数加法、解方程等是重要的,然而它们仅仅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

1998年10月, 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Mathematics,简称NCTM)   在因特网上发布了长达334页的《学校数学的原则与标准(讨论稿)(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Discussion draft)》,规划了美国二十一世纪的数学课程,这一标准在2000年4月正式颁行.NCTM标准的制订基于以下基本认识: 数的概念和计算能力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估值和心算比过去更重要了;技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就要求数学课程做出响应.为适应这种变化,学生应该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帮助他们探索数学概念、提高理解水平。

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Handbook   of Rea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g. Ed. By D.Grouws,Macmillan,1992)里面有不少关于计算方面的研究,格里尔撰写了其中的第十三章“作为情境模型的乘除法”,格里尔在文章中分析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是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学生头脑中有“基本模型”,基本模型的形成即可能与整体性文化特征有关,也可能是学校教学的直接结果,如以色列学生关于乘法原型是倍数问题,美国学生关于除法基本原型是分配问题。索德撰写了其中的第十六章“估计与数感”,文章中明确提出建议:就分数运算教学而言,在学生尚未能够作出估算的情况下,不应过早进行相应算法的教学。

    国内部分地区也进行过小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实验研究,如著名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就是针对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探索,刘良华(2005)在《“三算结合”教学的经验与问题》一文中介绍了“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由来和基本做法,并对“三算结合”教学实验进行了评价:第一,“三算结合”教学的实验为儿童形成数的概念以及进行数的计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第二,“三算结合”使珠算充分发挥多种教育功能,可以作为“学具”、“教具”和“计算器”。第三,“三算结合”使学生在口算、笔算、珠算三种方法的变换交替中学习,便于学生理解加与减、和与差、乘与除、积与商的相互变化及其对立统一关系。[刘良华.”三算结合“教学的经验与问题[J].课程· 教材· 教法,2005(11)34-38]

    国内有很多学者、一线教师也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过相关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主题词“小学生计算能力”,不限年限,不限范围,匹配模式为精确进行搜索,有96条搜素结果;当主题词换为“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不限年限,不限范围,匹配模式为精确,共找到30篇;当我以主题词“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不限年限,不限范围,匹配模式为精确进行搜索,共有24篇;另外,硕士论文中也出现一些相关论文。在中国知网中,笔者通过主题词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不限年限,不限优秀论文级别进行精确检索,仅搜到1篇文章,梅芳的《关于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我将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通过实验,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了解小学生计算能力不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2.认真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本校的学生计算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来了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数据和资料分析原因,提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教学策略,并对其实践尝试以探究其有效性。主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当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如何与问题何在;何以会出现如此之现状与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即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可能有哪些。

1.调查分析当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了解教师对口算、笔算及估算教学的态度,了解新课程下小学生计算的准确程度、学生在计算中易犯的错误类型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调查将从口算、估算、笔算、应用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通过对学生进行计算题的测试了解学生计算学习的情况,发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深入分析学生在计算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教师计算教学的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基本情况。

2.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构建

(1)计算概念的教学策略

计算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计算的“细胞”,是逻辑思维的依据,是合理运算的保证。学生对计算概念可能掌握欠佳,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计算概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在杜宾斯基的理论中找到可能答案。学生不能理解概念本质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并没有建立适当的心智结构。

(2)演算算理的教学策略

学习和掌握数的运算,不仅要形成运算技能,还要引发“为什么要这样算?”的思考。这是由法则到算理的思考,使运算从操作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这是运算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于演算算理理解不透,不少孩子只是机械的记住了算理。存在的这个问题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中可能会找到答案。

(3)运算灵活的教学策略

运算的灵活性是学生计算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它指学生面对具体的情形时首先能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机)和估算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学生运算灵活性方面表现很弱,首先表现在不能灵活的选择何种计算方式,口算笔算化、估算笔算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其次特别表现在估算方面,学生不能灵活的运用合适的估算策略,不能灵活的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调整。学生在运算灵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智育心理理论中可能找到答案。

3.课堂教学的干预研究

在对小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综合分析原因、提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具体策略的基础上,本课题将设计准实验进行课堂教学的干预研究。干预的策略具体包括:夯实计算概念和算理,加强运算灵活性的教学。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数据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与整理。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确立本研究的研究起点,了解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同时归纳出研究小学计算教学的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由于研究者就是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逐步解决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问题。

3. 调查法:教育调查法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变量分析等方法分析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调查方式为问卷和访谈。[1]

4.准实验研究:准实验是介于前实验和真实验之间的一种实验,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只能尽可能予以条件控制。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推广到其他教育实际中去的可行性。[2]本研究将利用准实验对小学计算教学策略进行干预研究。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6.12~2017.2

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的程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建立研究小组。

2.理论学习阶段:2017.3~2017.6。组织成员学习有关计算教学策略的文献资料,学习课改教育教学理论。

3.实验阶段:2017.7~2019.1

实验准备:

(1)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对计算和计算教学的看法。

(2)通过测试了解学生计算现状。

实验进行:

(1)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备好每一实验课。在数学课堂中要扎实地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2)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在教研组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搜集分析学生在每册教材中关于计算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分析错误成因和解决方法。

(5)立足课堂阵地,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课堂,开展课堂听课活动。每学期至少执教一堂课题实验公开课,大家围绕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进行探讨研究,以通过课堂这一鲜活的基地,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保障。课后形成反思和案例分析。

实验总结:

    对研究对象的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自实践和研究的过程己教学的模式。

4.结题阶段:2019.2~2019.6  

    对从中所得到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与分析。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绝不是机械重复地“操练”,无论是从技能的产生、形成和熟练,都不能脱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一宗旨。在小学数学教材体系里,数的运算板块占有大量篇幅,几乎贯穿于整个小学六年的教育成长。本研究通过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实践中得到培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愉悦,同时通过实践重视培养学生踏踏实实的作风,养成良好的习惯。

具体成果展示:

   1、丰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面的相关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计算能力提供现实的材料。

2、总结出有效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开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师计算教学。

   3、使小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4、优秀课题论文的发表。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实录数学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案例,依照新课程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3、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2)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5)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6)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三、评审意见

所在单位意见

武进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盖章:

    注:2-5页格式可以根据填写内容有所调整。第6页不能变动,单面打印。



[1]庞国彬,刘俊卿.实用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0

[2]庞国彬,刘俊卿.实用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3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