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时间 | 12.14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赵梓钧 |
参加 人员 | 朱蓉、赵梓钧、陈跃飞 | ||||
活 动 记 录 | 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第一,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分析他们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怎样围绕着主题的表现而进行组织的。 第二,从艺术家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作品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作品在作者的创作生涯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在《画家齐白石》《画家凡高》这一类课題的欣赏课上最好从这类角度欣赏。 第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艺术语言分析上,而是借助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事件。例如,借《马拉之死》让学生看出法国大革命及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借《开国大典》让学生感受当年建国大典的盛况。 第四,从美术史的角度—从某一个画派、某一运动出发,看它们的演变、兴衰。介绍美术作品时,着眼于某幅作品在画派或运动中的地位,在美术史上的贡献例如,印象画派因莫奈的《日出·印象》得名,所以后者在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第五,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类题材放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看清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美术作品,例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无论从观念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在分析我国民间艺术作品时,也可以揭示它们的象征性手法,借助文字的谐音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理想。 教师在美术课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多角度”的欣赏方法,最好以一张作品为例,介绍给学生什么是“多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