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看新课程改革(9.13)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3日   点击:   来源:转载   录入者:莫金霞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有新的课程意识,将课堂回归到教师和学生身上,着重关注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新的对话关系,从而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真正达到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觉醒  自主 中心地带  多元智能理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有关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同样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不可避免且深刻的革命。其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其人格,开发其潜能。学科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肩负着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担。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而不是无效或低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教学有效性一般指教学活动中,老师采用各种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新课程特别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拥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教学觉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同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方式的交往活动,是教

师和学生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的活动。教师需要面对复杂而多变的事件,同时调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进行创新工作:学生则面对各种不同信息的刺激,进而梳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新课程改革之前,书本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学生成了被动吸收的学习机器。“主体失落”的教学已失去了教学的本来面貌与意义。

(一)教学觉醒意味着教学主体的回归

教师和学生不再只是教材课程设计的执行者,而是开发者和设计者: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师与学生强制执行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创造出来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共同构建出教学的内容和意义。课程和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

(二)教学觉醒意味着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话

巴西教育家弗来雷在《被压迫这教育学》中,提出过对话关系是教学作为自由实践的精髓。他指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因此对话自身就成了他们获取作为人的意义的途径。传统教育中注重以教科书为蓝本,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控制,从而进行考试。新课程改革后,颠覆了传统教育,将理解教科书作为用教科书的前提,教师应用自己的理解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知识建构,使学生这一过程中获取知识与经验。充分应用对话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为一种相互沟通与探讨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教师从“代理人”回归自主

以赫尔巴特主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人们习惯的理解为教师中心主义,教师具有绝对的自主性与主导性,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只能束缚在学科课程。教师作为教材的代理人,他们本身就被压迫,与此同时利用角色压迫学生,教师的自身主体的解放同学生的主体解放同样重要。

(一)教师自主首先在于他是课程的开发者

一直以来,课程都是以学科为中心,虽然理念上认为教学课程最主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转变,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教师拘泥于严密的学科逻辑以及成套的教学内容,限制住了教师的转变,同时缩小了教师对内容的空间。我们开始强调教学向学生生活回归,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将教材作为辅助性的工具,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来建构更有意义的课堂,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主导者,因此才能发挥自主价值,才能真正解放学生,使其成为真正的主体。

(二)教师自主的同时在于他是反思和探究的主题

在教学实践的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以及本身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反思,进行研究,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变革过程,以达到创新教学转变传统方法灵活应用新的方法,以实现同学生顺利和谐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新课程允许教师进行教学尝试,作为探究的主体,教师是责任与风险的统一体,只有敢于承担风险才能更好的履行责任,因为责任与风险是双刃剑,只有敢于冒险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尽管这种风险可能会带来失败,但却是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同样他会顺应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从边缘进入中心地带

长期以来,学生被看做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

置,处于教育的边缘。同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受到行为主义学习观的统治,将教育的重点全部放在了行为反应与调整环境来改变个人行为,将教育看作是一种达到完成目标的手段程序,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被边缘化。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发现学习是学生基于学生本身自我认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等的自我认识以及重新建构的过程。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学生必须也必然会将从边缘拉回到中心位置上去。

(一)学生进入中心需要教学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随着教育的具体化,我们通常会按照成人社会的生活规划方式来规划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入学第一天起就远离了现实的生活,而进入到一种不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当中去。正如派纳所批判的那样:他们形成过分依赖心理和听任权威,他们的自我完全受他人的肯定或否定约束,他们由自我导向的人格变成他人导向,学校的非人性化经验使学生创造力枯竭…… 由此而说,派纳主张以自我意识觉醒作为教学文化核心,强调内在经验的课程价值。因此,我们发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去,引导学生在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体现发挥自我,在感受生活意义的时候去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只有将教育的内容与学生不断发展探究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结合到一起,这样的教育才发挥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真正处在教育的中心上。

(二)学生进入中心的同时需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中都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爱好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而服务的课程理念才能成为现实。通过进行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学生的这个强烈心里来拉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意义。

教学觉醒意味着作为学习主题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必须关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了解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即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或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加纳德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职能,智能之间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研究学生的学习拓宽了视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对待学生的过程中要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辅助教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需要教师通过转变学习式来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师通过关心学生、是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水平,已达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善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

1、自主建构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的建构生成新知识,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师知识的传授,通过理解学习的主题与自己所学习过的知识及已经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联系并积极的思考,自己组建起来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建构的过程中,学生所建构的不一定都正确的、有用的,因此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同学生都被赋予了全新的人物与责任,把握好一个正确的尺度以实现在对话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2、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单纯只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同样教师也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吸取优势与经验,以更好的完善本身所存在的弊端与缺陷。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领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不但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在团体中的合作意识,认识到合作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都非常重要。

3、问题探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遇到一些必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创设问题探究学习的情景,通过自己对整个情景的分析与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达到了一种共同学习的状态,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相互帮助与学习的情景,有助于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实施了许多年,在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反思与探究创新。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其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要完成相应的转变,教师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环境。

参考文献:钟启泉等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教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