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莫金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冯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求教师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深厚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行为修养以及对平时教学中诸多细节的关注。

关键词:教学行为  体态语言  拖堂  批评

一、调研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能促进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抑制并减少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细节和行为修养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能了解目前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笔者对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教师的行为进行了专项调研。本次调研的目的:

1、 了解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现状。

2、 了解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二、调研概述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五个班。笔者从每个班中随机抽取了一至两名学生,总共 50名学生作为样本开展调研。为让样本学生更具代表性,笔者在选择时兼顾了学生的学段和成绩。从各年级随机抽取的学生中,既有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有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调研的理论基础

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笔者将从两方面来定义“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一层含义是指能直接显示结果的行为,包括表情姿势,教学语言,教学组织等。这种直观的显性行为,既受习惯因素影响,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因此,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的无意识性和不可控性。第二层含义是受教师的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和个性等多种内部因素影响的教学隐形行为。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意识性和可控性。教师通过这些深层次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反复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内化在自己身上,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是他们成为具有内涵的,具有修养的社会所需人才。

本次调研的问卷设计是基于前述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分析之上,针对教师的显性和隐形行为,设计了相关题目进行调查。与此同时,本次调研对学生的意见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四、调研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情和眼神等各种身体态势不断发出信息。它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信息传授手段,是人们广泛运用的无声信号。课堂讲演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历来倍受广大教师的重视。而优秀的教师为使自己的课堂讲演语言更充满生命活力,非常善于借助于体态语言巧妙地表达授课内容和思想感情,以深化课堂教学的主题,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现代心理学家总结过一个公式:感情的表达=语言(7%)+声音(38%)+表情(55%)。可见体态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调查中,笔者调查了教师上课时的面部表情,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老师的上课时的表情是真诚的,并带有鼓励性的(见图1)。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能在上课时注意自己的表情。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学生首先注意的是教师的表情,因此教师的表情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抬头挺胸,眼神有力,表明教师讲课富有激情。教师的激情很容易感染学生。相反,教师面无表情,讲话有气无力,学生听课也多半是无精打采的。总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牵动学生的心。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真诚的微笑会使学生们心情舒畅,从而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师整日扳着脸,不苟言笑,只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进而造成学习的恐惧心理。

 

图1:教师上课时的面部表情

(二)学生对教师批评的看法

在问到“面对批评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见表1)。70%的学生觉得“没关系,老师是为我好”,16%的学生“当时难过”,10%的学生会“难过一天”,4%的学生会“一直记着”。

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必不可缺的方式之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学生犯错,教师不批评教育学生而是放任不管,学生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教师使用批评手段时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容易接受批评,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和帮助学生的目的。热爱学生是批评学生的前提条件,批评只是教育手段,不是教育目的。

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如果批评不当,容易让学生出现心理抵触,所以批评时要注意语言的选择、场合的选择、时机的选择等。首先,在批评时语言要注意含蓄。学生毕竟是学生,有错误在所难免。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不要三句不离骂字,甚至舞枪弄棒的,大打出手,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畸形心态。其次,批评学生切忌不分场合。人人都要面子,特别是自尊心较强的青少年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有时明知学生不对,教师也不宜开门见山地批评,特别是不宜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最后,批评要看准时机。当学生有了过失,已经处于悔恨和不知所措的时,教师应当把亲切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送到学生的心中,而不是严厉的批评。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容易采取破罐子破摔的处事方法的学生,尤其需要以理解、尊重代替批评。

 

批评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没关系  35  70.0    70.0    70.0

    当时    8   16.0    16.0    86.0

    难过一天    5   10.0    10.0    96.0

    一直    2   4.0 4.0 100.0

    合计    50  100.0   100.0  

表1:面对批评时,学生的感受

(三)学生对教师拖堂行为的看法

拖堂指的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束时仍不终止教学活动而挤占学生课余休息时间的现象。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拖堂行为表示厌烦,仅有小部分学生对此持赞成的看法(见图2)。教师拖堂会影响学生课后的休息时间,不利于学生状态的调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厌学敌视心理增强,心理压力加大,学习兴趣衰减。随老师拖堂次数的增多,学生负面情绪增加,最终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

教师拖堂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备课不充分。例如,上课前,教师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出现偏差,这样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谨有序和高效运作。教学时间分配的不合理,上课主次不分,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很容易导致拖堂的产生。其次,教师处理课堂意外事件的能力不够。对于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有的教师能够泰然处之,艺术化地将其处理好,不影响教学进度;而有的教师由于对意外事件的驾驭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此类事件。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意外事件上,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导致教学进度减慢,促使教师不得不占用课余时间来弥补课堂上遗留下来的教学任务。最后,教师的性格品质也可能造成教师的拖堂行为。例如,教师做事拖拉、分不清轻重缓急、力求面面俱到、遇事不冷静,这些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就啰嗦重复、填鸭说教,做不到放手让学生主动求知,常常让学生处于被支配控制的状态,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图2:学生对教师拖堂行为的看法

 

 

五、小结与反思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调查教育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和特征,研究这些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原因,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堂中随处可见,高效的教学行为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低效的教学行为则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其都向高效的方向努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创造、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