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堂教学应把握学生求知的三境界
发布时间:2016-11-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莫金霞

课堂教学应把握学生求知的三境界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叶婷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根据这三维目标可以将学生的求知阶段分成以下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漫漫艰辛求知路,一步一步,起点还在旧知处;第二境界:为题消得人憔悴,不如金睛巧归类;第三境界:苛教淡去意志,活水源于生活。本文针对学生求知的三境界进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

【关键字】旧知;基础;归纳类比;联系生活;创造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学活动的进行,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做到一下三点:

一、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求知的第一境界:漫漫艰辛求知路,一步一步,起点还在旧知处。旧知是新知生长的土壤和根基,接受新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困难。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及解方程等的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新授课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及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这样学生求知路上的风景才不会苍白无力。

 当然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特点,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并将知识由浅入深的融入每个学段。即便如此,学生对所习得的知识也会遗忘。如苏教版三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后,在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的前后间隔一年半之久,而且相对于整数和小数,分数比较抽象,且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确实没有那么广泛,学生有所遗忘是情理之中的事,五年级下册的分数这章,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分数知识,再引出单位“1”的概念;再比如,2015年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改革后,把原本放在四年级下册的《因数和倍数》及《2、5和3的倍数的特征》移至五年级下册,与后面的《质数与合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合为《因数与倍数》一章,这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遗忘特点,这样学生的已经习得的知识,可以及时得到巩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由此可见,教师要在新授课时要善于用复习法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切记打牢地基,方能筑万丈高楼!

二、归纳类比,看穿题型。

 求知的第二境界:为题消得人憔悴,不如金睛巧归类。虽然现代教育提倡减负,但在目前严酷的考试制度及残酷的就业形势下,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通过高分“出人头地”几乎是唯一的选择,难道最后教师只能任何学生埋头“题海”吗?答案是NO!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应对考试呢?这就要充分发挥练习课的作用了,练习课要求学生练,更要习。习得做题的方法,习得给题目归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将题型归纳分类。

    我把教师们日常练习课的几种模式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如下:

 

  层层递进式      层层递进式+对比式    层层递进+分类式+对比式

 新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常常会采用第一种模式,只是层层递进,符合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特点,学生容易做一题忘一题,效果不佳;第二种混合模式在我们常态课中用的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与拓展,并且在今后的作业中会有意识的区分相似的题目,提高答题正确率;最后一种模式真正实现了对题目的归纳分类,并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网,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极高。

 例如“行程问题练习课”的设计与实施,例:汽车和电动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电动车每小时行36千米,6小时后两车相遇,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根据两车的速度及相遇时间,可以求出甲乙两地的距离:(60+36)×6=576(千米)

问题变式:

(1)汽车和电动车同时从相距576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开出,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电动车每小时行36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2)汽车和电动车同时从相距576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开出,6小时后两车相遇,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电动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汽车和电动车同时从相距576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开出,6小时后两车相遇,电动车车每小时行36千米,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解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将例题与变式的三道题进行对比,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归纳出4个问题是同一个等量关系。根据其中任意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当然变式(3)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你还能编出怎样的题目?在复习课上,还可以把“相向而行”改为“同向而行”,这样又延伸出四道题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生解题,更要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勤归纳,善对于,巧分类,你的学生将受益匪浅。

三、巧选资源,联系生活。

 求知的第三境界:苛教淡去意志,活水源于生活。当学生疲于学习,逃避学习时,老师们是否想过通常不是学生自身智力有限或者习惯性懒惰,而是因为知识本身对他们没有了吸引力。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拥有各种各样新鲜的玩具,所以死板的课堂并不能吸引他们注意力。针对这种现状,课堂上教师应当尽量避免枯燥的讲演,从课程资源的呈现,活动的设计到作业的布置都应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才在他们枯竭的心灵洒上一泓清泉。

 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课程资源的呈现可以借助多媒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从感官上吸引学生求知的兴趣。在学习《角的分类》这一课时,学生基本都能知道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但是锐角有多大,钝角有多大,超过平角的角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脑海里并没有概念。这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将静态的角生成动态的角,让学生知道原来角是会动的,知识不是死的;在《2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的结尾,有教师设计了猜谜语这一环节,谜面是2、4、6、8、0。(打一成语)答案是无独有偶,显然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对偶数与奇数的看法又有了新视角;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经常有教师会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创造性的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交流评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这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切身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使学生认为数学不再无趣和陌生。数学课堂是互动与生成的,更是具有创造性的。数学有时可以是诗情画意的语文,也可以是五彩纷呈的美术,它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愿我们再接再厉,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更完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丽赢.小学数学归类复习的几种方法[J].数学大世界,2016年01期

[2]张春玲.课堂导入五法[J].现代教育科学,2015年08期

[3]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生活化与个性化取向[J].数学教学,2003(2)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