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我们买一本书并没有清晰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机缘,正如暑假里读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本来只是在当当网上随意逛逛,寻找些消遣时光的小说散文罢了,可无意间我却被一本书的名字吸引,那就是这本《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亲切,因为它柔软,因为它沉静。以至于我立即就拍了下来,顺带还买了作者“人生三书”的另外两本《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怀揣着期待的心情,翻开了书案的这本书,我立即被扉页的一张照片融化了心:一个黄发白肤的混血小男孩,穿着稍显臃肿的蓝面红底棉服,低垂着小脑袋,走在满是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大道上,似乎并不着急。照片下方则是用钢笔写的歪歪扭扭,略带幼圆的八个字“长长的路,慢慢的走”。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文字,让人多么希望时光可以走的慢些,再慢些,让这孩子可以慢慢地走在路上,允许他蹦蹦跳跳把树叶踩得咯吱响;允许他走走停停,去掀起地上那一只只“黄蝶”,看看是否有小蚂蚁躲在里面。
这样的浮想联翩不禁让我惊醒。我也是一位母亲,我的孩子也如照片上的孩子这般大小,可我对她,却从来都是希望她能快些:快些自己把饭吃完、快些自己穿衣穿鞋、快些懂事不发脾气、快些多点耐心把涂色书涂完而不出格子,快些掌握10以内的数数,会背五言绝句还得会背七言,最好a、o、e也得认识……其实,它才不满三岁啊。
可能很多人会说“你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她还小呢,慢慢来吧。”可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当我们说出让孩子慢慢来的时候,心情却是复杂的,一方面,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更无法代劳,我们只能慢慢等待,这是生命的过程;另一方面,置身这个崇尚速度的年代,我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龄人的后面,留下永久的遗憾,这是社会的法则,我们无法躲避。我们歆羡鲁迅、郑渊洁等名人对孩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但我们不敢践行,因为,我们没有他们的资本,在巨大的“隐蔽的遗产”的保护下,他们的孩子可以免除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竞争,而我们普通人的孩子则必须通过竞争的考试,跨过那个千军万马要冲击的独木桥。我们也想给孩子自由和快乐,但是不能,这是理性与情感的对峙。就这么简单。相信大部分家长朋友也是这么想的。
我们当然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与慢不是唯一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间,正如龙应台在序言《蝴蝶结》中讲述的那个故事,回顾童年,作者的同学被老师体罚后带着弟妹跳入了小河,这个幼小生命被摧残的事件,让她恐惧,但也有了生命意识的萌芽,所以,她才能面对一个五岁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发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的感叹。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无法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
所以,一个合格的母亲(父亲)应该是能容忍孩子突然撒欢儿、理解孩子莫名沉默的母亲(父亲),正如龙应台书中传递出来的信息一样。孩子的世界干净、透明,也任性,拒绝成人逻辑清晰的推理和分析。然而,凌厉的现实摆在面前,面对残酷的竞争,为了孩子的明天,做父母的我们,不得不干涉孩子的自由,不得不剥夺孩子的快乐,咬着牙把孩子送进可以给孩子竞争增加砝码的特长班和补习班,而且,所有的做法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爱。我们要让孩子成才,否则,孩子以后步履维艰。其实这是竞争对成长的干涉,是社会对伦理的伤害。而我们,在爱的名义下,扮演的不过是同谋或者帮凶。
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我常常感动于其中母亲对孩子细腻的呵护和理解,那种出于天性的怜爱,那种出于生命的尊重,那种出于血缘的责任,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没有把约定俗成的成才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她不关心孩子成不成才,那是孩子以后的事情,她关注的是孩子当下此时的健康和快乐,身体与心灵。所以,她才会把那些在学校里被推荐阅读的童话经典束之高阁,她才义无反顾地把孩子从一天要上七个小时课的台湾幼稚园里领出来,让孩子享受那以玩为目的的漫长假日。有一个开明、豁达的母亲是幸福的。
这是一本柔软细致的书,它有女性的细腻和深情,有母性的博大和光辉。它展示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是身体走向成熟的记录,也是心灵渐渐丰满的日记。在写作中,龙应台是柔软的,也是骄傲的,因为她不再是传说中的斗士,而是真实可感的母亲。它不仅留下了记忆,也传播了感动。
这本书是我一口气就看完的成长教育类散文,它很薄,薄得一目十行的人可以个把小时就读完,它也很厚,厚的需要我们为人父母的花一辈子去参透践行。读读吧,相信大家都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