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尝试过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也曾经主动找寻高效工作的书籍来阅读,想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减少自身浪费时间的罪恶感。于是我学着书里教授的方法列清单,分象限,设置优先级,设计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再利用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的番茄工作法去执行,最后却受不了这样死板的束缚,在被时间捆绑住的窒息感和完不成任务的挫败感中放弃了这些尝试。
纪元老师的这本书与其他时间管理类书籍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把人真正地看做了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完成任务的工具。
首先,既然是人,就会有情感,会因自身身心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因此要求自己像机器人一样用恒定的效率一丝不差地按照计划完成所有任务是不现实的。就算是超人,也会有倦怠的时候。所以在一开始安排计划时就要为自己准备好缓冲的余地,用时间段代替精确的时间点。
但是,时间段也不能随意划分。要想在划定的时间段内高效完成自己订制的计划,就必不可少的要分析这个时间段可能出现的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内部自身状态,并因地制宜地安排适合这个时段完成的任务。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自然就能够事半功倍。纪老师推荐的“在详细审视了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状态后确定下来的”因人而异的时间段划分,充分考虑到了影响效率的各个方面,从而能比较科学地决定某一时间段内适合做哪些事,不适合做哪些事。当你提前控制住了影响效率的诸因素,使其变得极其稳定时,这个时间段的控制权就掌握在了你手里,你自然就可以专注高效地进行工作了。这样,从计划的最开端,我们就为自己排除了很多执行时会遇到的困难。
其次,既然是人,就善于遗忘。人类的共同基因决定了人类的大脑并不是靠谱的记忆工具,尤其是在碎片信息面前,大脑是极其脆弱的。如果让大脑直接面对每天的信息、事情、想法等各种碎片的侵袭,很快它就会处理不过来。贵人多忘事,只因记心中。因此我们需要为大脑寻找一位助理,帮助它筛选并记忆有用的碎片信息。碎片清单就是这样的助理,碎片信息来了之后先保存在碎片清单,大脑只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去处理它们,这样就更好地解决碎片信息给我们带来的烦恼。
手机应用商城有很多这样的清单软件,零零碎碎的琐事、灵感、想法等都可以方便地随时记录下来,在空闲时间再进行整理,再也不用担心因记忆力差而遗忘。
另外,既然是人,就具有能动性。在执行已经安排好的计划的过程中,若发现不妥,则立刻优化;若环境发生了变化,则灵活改动。不断改进的才是规划,一成不变的是假话。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若发现这个行为不适合自己,或是没有实现的条件,则毫不犹豫地尝试另一种更合适的行为。我们培养习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坚持这种行为,而是为了坚持这种行为所能带给我们的益处。聪明的坚持者会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整个习惯培养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线性重复,而是在有机地变化,不断地自我调整,绝不会在事倍功半的时候还傻傻地停留在原地。
与之相比,我以前的尝试似乎就太过于死板,太注重形式,完全忘了我是个有血有肉会思考的人,而不是没心没肺没感觉的机器人。因此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做适合自己的事,并不断反思不断改善,这才是我们提高效率的最佳方法。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