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8-5-30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高丽芬 |
参加 人员 | 高丽芬、陈丽娟、陆运芳、陈艳 林燕 濮红磊 | ||||
活 动 记 录 | 1.备课组成员签到 2陈艳老师公开课《确定位置》评课 林春香:关注学情 ,学而有效 美国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的确,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杨老师在教学时,首先唤醒学生原有的“行、列”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叶程翔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评价,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陈丽娟: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尽情释放。第一次探究,老师以女生的位置为例,让学生创造位置的描述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不断涌现时间,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乐园。初步探究结果确定为“第5列第2行”。接下来是深入探究更简洁的表达方式环节。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己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的环节中,然后再针对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抽取共性,从而产生确定位置的方式—— 数对。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数对的产生也符合数学的特点。使学生对于“一对数”确定位置的理解也更加清晰了。 高丽芬: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条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由实物图 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这一抽象的过程细腻、清晰,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很好地渗透了“坐标”这一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条线是确定位置的方法:由不同的描述方法过渡到“先列后行,由近看远”的方法,再通过对比产生数对的方法,这一表达方式逐步递进、简化、抽象,都使学生对数学的简捷性和抽象性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课堂中,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反思,及时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不但感受到了数学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学符号的简洁清晰,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
时间 | 2018-6-20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高丽芬 |
参加 人员 | 高丽芬、陈丽娟、陆运芳、陈艳 林燕 濮红磊 | ||||
活 动 记 录 | 1.备课组成员签到 2林春香老师公开课《多边形的内角和》评课 陈丽娟:1本节课围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巩固新知-----灵活应用---归纳总结”这一主线展开。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时,渗透了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以及转化思想。在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合作交流意识。 2.根据教学目标,李老师能恰当的挖掘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巩固练习3的两个小题,巧妙的过渡到书中的例1,推导出多边形的外角和,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陈艳:.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勤思考——会比较——会归纳”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本课的最后一题的设计中加入了对学生多题归一的训练,学生回答踊跃。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这也遵循了素质教育下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高丽芬: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林老师采用“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观察,对比,归纳,抽象,形成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并锻炼其理性思维。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整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